房天下 >资讯中心 >市场 > 正文

被污染包围 古村开始600年来大一次迁徙

钱江晚报  2015-10-09 14:11

[摘要] 拥有600多年历史的绍兴三江村,正在成为一座巨大的废墟。不管是崭新的洋房,还是上了年纪的老屋,一座座都被夷为平地。

拥有600多年历史的绍兴三江村,正在成为一座巨大的废墟。不管是崭新的洋房,还是上了年纪的老屋,一座座都被夷为平地。

伴随着推土机轰鸣的,是5000多名村民的大迁徙。

“我们在外面租了房子,活了这么多年,还是次租房子住。”在工程车不停驶过的村口,几名80多岁的阿婆正在等公交车。她们手里拿着生活用品,要转乘两趟公交车,才能到达出租房

她们,还在搬家的途中,就已经开始怀念故乡。

几乎每个村民都满怀感伤。二十几代人的乡愁和回忆,让他们一度落泪。但是,没办法,这片被污染的土地已不再适宜居住。

戚继光为抗倭而建的古村

如今是一个巨大的拆迁工地

绍兴袍江开发区斗门镇三江村,因钱塘江、钱清江和曹娥江三江汇流而得名。

一段残存的古城墙,是这个典型江南古村落身份的象征。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是戚继光为抗倭而建,曾是一座重要的军事要塞。

“要是你晚几个月来啊,可能就看不到三江村了。”站在城墙外,一个中年男人叹息着说。

放眼望去,整个村子已是一个巨大的工地。

和文物贩子一起赶来的还有拆迁队,他们经过招投标后陆续进驻村庄,一住就是几个月。“我这队有十几个人,吃住都在村里。”一名姓李的拆迁队负责人告诉钱江晚报记者。

在他住的民房门口,堆着数十个石墩,以及堆成山丘似的钢筋、几十只老式的金属浴缸。这些都是拆迁队的“战利品”。

“多少能卖点钱吧。”老李说。

被工厂包围的村庄:

污染彻底改变了它的命运

几乎在三江村搬迁的同时,村子所在的袍江经济开发区也迎来了十五典。

2000年8月,绍兴袍江工业园成立,位于斗门镇的三江村被纳入规划。很快,各类工业企业蜂拥而入,到2010年时,入驻工业园区的各类企业已多达3800余家。

十五年过去,袍江工业园升格为经济开发区,与之相应的是,一个个村庄不断被一座座工厂包围并污染。

去年,绍兴市环保局对袍江的“环保评估”是:袍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占绍兴全市70%左右,单位国土面积排放强度列全市,是全市平均水平的7倍以上。

站在三江村的古城墙旁,就能看到一个个的大烟囱。“有印染厂、化工厂、制药厂、垃圾焚烧厂……”村民老金扳着指头数,村子周边的工厂有20多家,还有些纺织厂就在村里。

在地图上,他随手一指就能划出三江村所处的工厂“包围圈”:北面是滨海工业园区,集中着大量印染厂,南面是一些纺织厂,东面和西面有多家上规模的医药化工企业。

老金家祖祖辈辈都住在三江村,近年来随着周边工厂增多,他明显感觉到,天不蓝了,空气质量在变差,经常能闻到臭气。

被污染的,还有水。一名蔬菜种植户带着钱江晚报记者,来到村口的一条不时泛着油污的河,他在附近种了一片蔬菜,卖到绍兴市区的农贸市场。土生土长的他见证了河水由清变浊的全过程。“候我们都在河里游泳、捉鱼。现在呢,摸上来的螺蛳都不敢吃。”

笼罩在村民头上更大的阴影是,这些年,村里已有数十人因癌症而死亡。

被迫的搬离

村庄600年来大的一次迁徙

近这几年,经过治理,当地政府关停了一批污染企业。但是,臭气污水并不能完全回复往日的样子。

这么大的一个村庄,它的未来如何?怎么样摆脱污染?为了健康,村民们要求拆迁的呼声越来越高。

2014年,三江村终于被列入拆迁计划,根据计划,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村子划分成6个区域,按区域签约,按区域拆迁,拆迁面积达30余万平方米,涉及全村5000多人。

斗门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村民可自主选择3种方案:按确权面积安置房安置、货币化安置、自选商品房安置。安置房位于袍江一号地块,离得不算太远。“从已签约的情况来看,约有一半村民选择安置房安置。”

动迁5个月过去了,这个古老的村庄已经拆掉了一半。

被推倒的楼房废墟旁,偶尔有几条流浪狗走过。在散落的砖头堆里,一篮打碎的碗盘还透着曾经的生活气息。

一座三层楼房,屋顶已经拆掉,大门上还贴着大红“喜”字和“百头偕老”。可见,主人是赶在搬迁前办了喜事。另一幢房子,一名长者也赶着办了自己的70岁寿宴。

村子剩下来的那一半,在很多房屋的门上,贴满了搬家广告和房产中介的广告。

趁着阳光好,正在搬迁的村民们纷纷把被子、毯子和衣服全挂上了阳台。走之前晒一晒。然后,打包,搬上电动三轮车。“嘟嘟,嘟嘟”,一溜烟驶出那座苍老的城门。

故土难离

那些割不断的乡愁啊

村口马路边,73岁的郑克昌和老伴张爱月在等公交,准备回出租房。房子在开发区里的一个小区,虽然已经住了好几个月,但老两口仍然十分不习惯,有空就跑回村子来,找还留在这里的熟人聊天。

虽然要花上半个多,转两趟公交,腿脚不便的二老仍然乐此不疲。

“住在小区里,人不熟,不像村里热闹,总感觉冷清。”张爱月说。

郑克昌在村里开了大半辈子小店,他家的房子是4月底拆的。“等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屋顶都拆没了。”老郑说,当初造这幢房子,“一家老小多少辛苦,钱都是一分半分地攒起来的。”

郑克昌在院子里养了43年的蜜蜂,搬家后,蜜蜂送到了亲戚家。“可以在小区里养啊!”旁边有人大声建议。“以后肯定养不成的。”张爱月反问,“小区里能养吗?要是蜇了人,那还了得。”

隔了一条马路,张爱月的儿子家在9月底开拆。老两口用自己的指标,给儿子一家换了套130多平方米的小区安置房

前几天,村里有个老太去世。“能死在这里啊,也是福气,不然活受罪。”一些老人议论说。

相比起老人,年轻人似乎更乐意搬到外面去。

“我们老了,总是希望下一代生活得更好。”张爱月说。

不管如何,这个消逝中的江南村落表情是复杂的,有年轻人们的欢喜,也有老人们的不舍;有家园被污染的无奈和痛惜,也有对新生活的迷茫和向往。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特价房大连官微

关于房子的一切都在这儿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精彩评论

亲,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立即登录

发布已输入0/200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